2020年以来,新冠疫情反复冲击传统线下教学模式,体育学科因需户外活动、肢体接触等特点,成为受影响最显著的科目之一。线上体育教学面临多重挑战:一是学生居家环境限制,缺乏专业场地与器材;二是教师难以实时纠正动作,教学质量参差不齐;三是学生参与积极性低,易出现“敷衍式锻炼”现象。在此背景下,“疫情体育备课本”应运而生,成为连接教师与学生、突破时空限制的关键载体。
传统体育课依赖师生互动与现场示范,而线上教学中,教师无法直观观察学生动作细节,导致技术指导精准度下降。例如,广播体操的节拍与幅度、田径项目的起跑姿势等,仅靠语音讲解易产生偏差。此外,网络延迟、设备兼容性问题也常导致课堂中断,进一步降低教学效率。
居家环境下,学生易被电子设备、零食等因素分散注意力,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减弱。据某校调研数据显示,疫情期间线上体育课的平均出勤率仅为75%,远低于线下课程的95%。如何通过备课设计提升趣味性与互动性,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体育教师需兼顾不同年级学生的体能差异,同时适配线上平台的操作逻辑。例如,小学低段需侧重游戏化教学,中学阶段则需强化技能训练,备课内容需分层设计且具备可操作性。此外,还需整合多媒体资源(如短视频、动画),这对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出更高要求。
一份优质的疫情体育备课本,需围绕“目标明确、内容多元、互动性强”三大原则构建,涵盖以下关键模块:
每节课前需明确三维目标:知识与技能(如掌握跳绳基本技巧)、过程与方法(如通过分组竞赛提升协作能力)、情感态度价值观(如培养坚持锻炼的习惯)。同时,针对学生居家环境差异,设计弹性目标——例如,无跳绳的学生可用替代动作(如高抬腿),确保全员参与。
摒弃枯燥的慢跑,采用“音乐律动+动态拉伸”组合。例如,播放《本草纲目》毽子操音乐,引导学生跟随节奏完成头部转动、肩部环绕等动作,既活跃气氛又预防损伤。
根据学生水平划分基础层(如一年级学习立定跳远的基本姿势)、提高层(如三年级尝试助跑跳远)。例如,教授篮球运球时,基础层学生练习原地高低手交换运球,提高层学生进行行进间变向运球,满足差异化需求。
采用静态拉伸与呼吸调节结合的方式,如“猫牛式伸展”(跪姿背部起伏)配合深呼吸,帮助学生缓解肌肉紧张,同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(如引导分享锻炼感受)。
在线上教学中,可通过“任务卡+打卡墙”增强参与感。例如,布置“家庭运动挑战赛”,要求学生拍摄10秒跳绳视频并上传班级群,教师评选“最佳节奏奖”“最具创意奖”,激发竞争意识。此外,利用AR技术(如“Keep”APP的动作识别功能),实时反馈学生动作规范性,提升互动体验。
优先选用支持屏幕共享、实时连麦的直播平台(如腾讯会议、钉钉),搭配录播工具(如EV录屏)制作微课。例如,提前录制“武术基本步法”分解动作视频,课堂上暂停讲解细节,课后发送给学生复习,形成“预习-上课-巩固”闭环。
将体育与语文、美术等学科联动,例如:
通过家长群发布“家庭运动任务清单”,明确每日锻炼时长(如30分钟)与项目(如亲子瑜伽、乒乓球颠球)。同时,邀请家长担任“运动监督员”,拍摄学生锻炼照片并反馈至班级圈,形成家校共育合力。
建议学生在客厅或阳台开辟“运动角”,铺放瑜伽垫防止滑倒;利用 household 物品替代器材,如矿泉水瓶装沙作哑铃、毛巾卷成轴做仰卧起坐辅助。课前需提醒学生清理障碍物,避免碰撞风险。
遵循“循序渐进”原则,初学者从低强度开始(如每天15分钟),逐步增加时长与强度。例如,跑步训练可采用“间歇跑”(快跑1分钟+慢走2分钟,重复5组),既提升心肺功能又减少疲劳积累。
备课本中需包含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(如扭伤后冰敷、抽筋时拉伸),以及疫情期间的心理调适策略(如通过运动释放压力、和家人一起锻炼增进感情)。
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,体育备课将呈现“线上线下融合、个性化定制、科技赋能”三大趋势:
疫情虽改变了体育教学的形式,却催生了更具创新性的备课模式。“疫情体育备课本”不仅是教学资源的集合,更是连接师生、突破时空限制的桥梁。通过科学设计、多方协同与技术创新,我们能让体育课在特殊时期依然充满活力,助力学生强健体魄、全面发展。
(全文约1180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