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文武的名字与上海体育的发展紧密相连。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体育工作者,他自上世纪90年代投身体育事业,从基层教练员起步,逐步成长为上海体育系统的核心管理者。早年,他在杨浦区业余体校担任田径教练时,便展现出对青少年体育培养的独特见解——不仅注重技术训练,更强调心理素质与团队精神的塑造。这段基层经验为他后续的战略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2005年,刘文武调任上海市体育局竞技体育处副处长,正式开启管理生涯。在此期间,他主导制定了《上海竞技体育中长期发展规划》,明确提出“聚焦优势项目、补齐短板项目”的发展思路。这一规划为上海体育在后续十年间的腾飞埋下了伏笔。
刘文武的体育生涯始于学生时代。中学时期,他是校田径队的主力短跑选手,曾获上海市中学生运动会男子100米亚军。大学考入上海体育学院后,他选择运动训练专业,师从著名田径教练张敏。毕业后,他婉拒了留校任教的机会,主动申请到杨浦区业余体校,成为一名基层教练。“我想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,看看能为上海的体育事业做些什么。”刘文武后来回忆道。
在杨浦区体校的十年间,他培养了数十名优秀运动员,其中不乏进入省队、国家队的苗子。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:体育人才的培养需要“早发现、早培养、早输送”的系统工程,而基层体育设施与教练队伍的建设是关键。

2010年,刘文武晋升为上海市体育局竞技体育处处长,随后于2015年任副局长,分管竞技体育与青少年体育工作。此时,上海体育正面临转型挑战:传统优势项目如乒乓球、跳水逐渐被其他省市超越,新兴项目如足球、篮球尚未形成竞争力。
刘文武上任后,立即启动“上海体育振兴计划”,提出“巩固优势、培育新锐、跨界融合”三大策略。他亲自带队走访各区县体育局与高校,调研基层体育资源;邀请国内外专家召开研讨会,借鉴北京、广东等地的成功经验。最终,他主导编制的《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“十三五”规划》将“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”列为目标,明确了“竞技体育争金夺银、群众体育普惠民生、体育产业提质增效”的三位一体发展路径。
在刘文武的主导下,上海竞技体育实现了多项历史性突破,成为全国体育界关注的焦点。无论是传统项目的复兴,还是新兴项目的崛起,都彰显了他“精准施策、久久为功”的管理智慧。
田径曾是上海的“王牌项目”,但随着老一辈运动员退役,该项目一度陷入低谷。刘文武上任后,将田径列为“一号工程”,投入重金引进国内外顶尖教练,建立“市队+俱乐部+学校”的三级训练体系。
2017年,上海田径队聘请前美国国家队短跑教练约翰·史密斯担任顾问,针对苏炳添、谢震业等国内名将的特点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。同年,苏炳添在世锦赛男子100米决赛中跑出10秒03,创造亚洲纪录;谢震业则在亚锦赛上包揽200米、400米双冠。这些成绩的背后,是刘文武推动的“科技助力训练”举措——引入高速摄像机、生物力学分析系统等设备,实时监测运动员的技术动作与体能状况。
游泳是上海的另一传统强项,但此前长期被广东、浙江压制。刘文武认为,上海拥有东方体育中心等世界级场馆,具备发展水上项目的天然优势。为此,他推动成立“上海游泳运动管理中心”,整合资源打造“一条龙”训练体系:从幼儿园的启蒙班到中小学的校队,再到市队的专业训练,形成完整的人才链条。
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上,上海籍运动员刘湘夺得女子50米仰泳金牌,打破亚洲纪录;2021年东京奥运会,汪顺获得男子200米混合泳铜牌,实现上海游泳项目奥运奖牌零的突破。这些成绩离不开刘文武提出的“体教融合”模式——运动员既要在泳池训练,也要保证文化课学习,避免“重训轻学”的弊端。
足球、篮球等球类项目一直是上海的短板。刘文武上任后,提出“以联赛促发展”的思路,大力支持上海申花、上海男篮等职业球队,同时推动校园足球、篮球的普及。
2019年,上海足协与教育部合作推出“校园足球精英计划”,每年选拔100名优秀小学生进入专业梯队;2020年,上海男篮在CBA季后赛中闯入四强,创下近年最佳战绩。此外,刘文武还积极引进国际赛事,如上海大师赛(网球)、F1中国大奖赛等,提升城市的体育影响力。
刘文武始终坚信:“体育的本质是惠民。”在他看来,竞技体育是“塔尖”,群众体育才是“塔基”。因此,他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工程,让体育真正走进千家万户。
过去,上海许多老旧小区缺乏健身场地。刘文武上任后,推动实施“社区体育设施全覆盖计划”,要求每个街道至少建成一处综合性健身中心,每个居委会配备一套健身器材。截至2022年,全市已建成社区健身点8000余个,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.8平方米,远超全国平均水平。
“以前想锻炼都得去公园,现在下楼就能跑步、打球,太方便了!”家住静安区的王阿姨说。这些变化背后,是刘文武推动的“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、市场运作”的模式——鼓励企业赞助社区健身设施,同时引入智能管理系统,实现器材预约、课程报名等功能线上化。
为了激发市民的运动热情,刘文武策划了一系列特色全民健身活动。例如,“上海市民运动会”自2012年起每年举办,设田径、游泳、羽毛球等20多个项目,参赛人数从最初的5万人增至如今的30万人;“长三角全民健身大联动”则联合江苏、浙江、安徽三省,开展跨区域赛事与交流活动,促进区域体育协同发展。
此外,他还推动“体育+”融合发展,将体育与旅游、文化、商业结合。比如,“上海滨江健身步道”串联外滩、陆家嘴等景点,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热门去处;“体育夜市”则在夏季举办, combining 健身器材展销、运动体验、文艺表演等活动,吸引年轻人参与。
近年来,人口老龄化与慢性病问题日益突出。刘文武敏锐地意识到,体育与医疗的结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。为此,他推动建立“体医融合服务中心”,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运动处方门诊,由医生根据居民的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。
例如,针对糖尿病患者,医生会建议进行快走、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;针对高血压患者,则会推荐游泳、瑜伽等项目。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居民的健身效果,也降低了医疗成本。目前,上海已有200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体医融合服务,受益人群超过50万。
“青少年是体育的未来,我们必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。”刘文武常说。在他的推动下,上海青少年体育培养体系不断完善,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后备人才。
校园是青少年体育的主阵地。刘文武上任后,推动出台《上海市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》,明确要求中小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,确保学生在校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。同时,他要求学校配备专职体育教师,并将体育成绩纳入中考、高考评价体系,扭转“重智轻体”的观念。
此外,他还推动“体育特色学校”创建工程,至2023年,全市已有300余所学校被评为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,涵盖田径、游泳、篮球等多个项目。这些学校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,也为竞技体育输送了大量人才。
为了让青少年有机会展示才能,刘文武主导建立了“市级-区级-校级”三级竞赛体系。每年举办上海市青少年锦标赛,设20多个项目,覆盖全市16个区;同时,鼓励学校举办班级联赛、年级联赛,让更多孩子参与到比赛中。
“以前觉得体育只是玩,没想到还能通过比赛认识很多朋友,锻炼意志力。”上海市大同中学的高二学生李明说。据统计,目前全市每年参加青少年体育竞赛的人数超过50万,比2015年增长了近一倍。
为了解决青少年体育人才“出口难”的问题,刘文武推动建立“体教融合”基地,与上海交通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,设立体育特长生招生通道。同时,他要求市队教练定期到学校指导训练,让学生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同时不耽误学业。
近年来,上海青少年运动员在国内外赛事中屡创佳绩。例如,2022年世界青少年田径锦标赛上,上海籍选手张姓同学获得男子跳高金牌;2023年世界中学生运动会,上海代表团斩获12枚金牌,位列各国之首。这些成绩充分体现了上海青少年体育培养体系的成效。
刘文武的工作不仅推动了上海体育的发展,也为全国体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。他多次在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,其“三位一体”的发展模式、“体教融合”的培养理念被多地借鉴。
如今,刘文武已升任上海市体育局局长,但他并未止步。他表示,未来将继续推进“全球著名体育城市”建设,重点做好三件事:一是深化竞技体育改革,争取在巴黎奥运会、洛杉矶奥运会上取得更好成绩;二是扩大群众体育覆盖面,特别是关注老年人、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健身需求;三是加快体育产业发展,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体育IP,如马拉松、极限运动等。
“体育不仅是身体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