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一名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,我始终渴望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教学能力。这个月的实习,是我首次真正踏入体育教育一线,既充满对未知的好奇,也夹杂着些许不安。实习前,我曾无数次想象自己站在操场上指导学生的模样,但当真正面对一群活泼却调皮的孩子时,才发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远比想象中更宽。(图:实习第一天在操场熟悉环境时的合影)


我的主要工作是协助学校体育教师开展日常训练。初期,我主要负责观察老师的教学流程,记录课堂纪律、动作示范技巧以及学生反馈。随着时间推移,我开始尝试独立设计训练方案——比如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篮球启蒙课,我将“运球绕桩”“投篮接力”等游戏融入教学,通过分组竞赛激发兴趣。有一次,我发现学生对基础运球动作掌握不牢,便增加了“单手运球计时赛”的环节,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巩固技能。这种“游戏化教学”的方法不仅提高了课堂参与度,也让我的教学思路更加灵活。(图:带领学生进行篮球运球训练的场景)
本月恰逢学校秋季运动会筹备期,我有幸参与了赛事策划与执行工作。从项目设置(如50米短跑、跳绳接力)、场地划分到裁判员培训,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谨对待。记得在布置跳远沙坑时,因未提前测量沙子厚度导致第一次测试出现安全隐患,我们立刻重新填充并压实沙子;在编排秩序册时,因疏忽漏掉了低年级组的参赛名单,幸好及时发现修正。这些“小插曲”让我深刻体会到:体育赛事的成功离不开对细节的极致把控。(图:运动会现场布置器材的画面)
除了课堂教学,我还承担了部分学生的课后体能提升任务。针对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,我制定了个性化训练计划:对于耐力较弱的学生,增加慢跑和间歇性训练;对于力量不足的学生,设计弹跳力和核心力量的专项练习。其中一名四年级男生原本对跑步存在抵触情绪,我通过“打卡积分制”(完成一次800米跑可获得一颗星星,集满10颗兑换小奖品),逐渐让他爱上了运动。看着他从最初的气喘吁吁到如今能轻松完成全程,我感受到了体育教育的温度——它不仅是技能传授,更是对学生身心成长的陪伴。(图:课后为学生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的笔记本页面)
实习前,我对运动生理学、运动损伤预防等理论知识仅停留在书本层面。但在实践中,这些问题变得鲜活起来:当学生在训练中出现肌肉拉伤时,我运用所学的RICE原则(休息、冰敷、压迫、抬高)及时处理;在设计高强度训练课时,我会结合心率监测数据调整负荷强度,确保学生安全。这些经验让我明白:体育教育不是简单的“动起来”,而是需要科学支撑的专业行为。(图:学习运动损伤处理的教材笔记)
沟通能力是实习中另一大考验。起初,我与学生交流时总显得生硬,甚至被误解为“严厉”。后来,我主动向资深教师请教,学会了用更亲切的语言(如“咱们一起试试看”“你做得很好,如果能注意这点就更棒了”)鼓励学生。与同事合作时,我也逐渐掌握了分工协作的要领——比如在运动会前,我和另一位实习生分别负责器材准备和人员调度,高效完成了任务。这些人际交往的技巧,让我在团队中更具凝聚力。(图:与同事讨论训练方案的会议场景)
体育教学中难免会遇到意外情况。有一次,我在带领学生进行足球训练时,突然下雨,学生们情绪躁动。我迅速启动备用方案:将课堂转移至室内体育馆,临时调整为“足球知识抢答+室内拉伸”组合活动。这种随机应变的反应,不仅稳定了课堂秩序,还让学生在趣味学习中巩固了足球规则。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:优秀的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强大的临场应变能力。(图:雨天转战室内教学的应急方案草稿)
这一个月的实习,让我对体育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:它不仅是技能的传递,更是人格的塑造。未来,我计划从三方面继续提升自己:
短期目标:深入学习儿童运动心理学,考取国家健身教练资格证,强化专项技能(如篮球、田径);
中期规划:参与更多校内外体育活动策划,积累赛事组织经验;
长期愿景:成为一名兼具专业素养与人文关怀的体育教师,用体育的力量帮助更多孩子健康成长。
实习虽短,却为我打开了体育教育的大门。那些汗水浸透的运动服、孩子们纯真的笑脸、同事们真诚的指导,都将成为我职业生涯中最珍贵的财富。我相信,只要保持对体育的热爱与执着,未来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。(图:实习结束时与孩子们的合影)